2025年10月28日,德国《世界报》发布了一则视频报道,记者Felix Lee直接指出,稀土行业是非常“肮脏”的,西方当年乐于把这些高污染、高能耗的工作交给中国去做。如今,欧洲的工业链被卡住,德国的工厂库存紧张,军工和汽车行业都面临着混乱的局面。
实际上,这并不是中国突然做出恶意行为,而是西方当年为了追求低成本,选择将这些高污染的工作外包出去,技术专利和生产能力都流向了中国。结果,一旦关键时刻到来,西方国家却措手不及。
首先,要了解稀土有多重要。稀土实际上并不稀缺,地球上到处都有,但是提纯和分离过程很复杂,需要用大量的酸碱溶液,这些溶液会产生放射性废渣,环保成本极高。一吨稀土氧化物的提炼,需要处理上百吨的废水和废渣。西方国家的环保法律很严格,工厂一开工就可能因污染而被罚款甚至关闭。
90年代,美国加州的山口矿曾是全球最大的稀土供应商,但由于环境罚款慢慢的变多,2002年最终关停,并且设备直接被拆卸运到中国。法国的罗纳普朗克公司也是如此,设立了合资工厂并将技术逐步转移到中国。德国的巴斯夫和蒂森克虏伯等公司,也为了进入中国市场,交换了技术,甚至将工艺流程和参数都分享给中国。
中国接手之后,并没有偷窃或抢夺技术,而是脚踏实地开展工作。从包头的白云鄂博矿、赣州的离子型矿,到从采矿到分离的全产业链建设,技术逐步完善。像北京大学的徐光宪团队早在70年代就开发了串级萃取技术,80年代实现了工业化,分离效率超过99%。中国的公司开始建立大规模的反应釜、沉淀池等设备,经过上千道工序的调整,尽管初期亏损,但仍坚持到底。政府也为公司可以提供了土地、能源和金融等方面的支持,同时环保措施也同步上马。2005年起,赣州的矿开始关闭小型矿山,废水实现零排放,尾矿被用作建筑材料。到2010年后,中国的稀土专利数量已超过西方的总和。如今,中国掌握了全球90%以上的精炼产能,并在永磁材料、石墨烯深加工等领域也处于领先地位。
西方当初为什么这样做?原因很简单——成本低,利润高。中国的劳动力便宜,环保标准相对宽松,而且中国市场庞大,合资企业能轻松盈利。西方国家因此享受了廉价的稀土资源,使得手机、电动车、风电等产品的价格低。然而,现在他们开始后悔了。2025年4月4日,中国商务部发布新规定,七种中重稀土及磁铁的出口一定要活得许可,且需要报告最终用户个人信息,审批速度很慢。
10月,这项规定进一步扩展到所有使用中国技术的产品。德国的雷达导弹生产线停产,莱茵金属的库存只够维持几周。大众和宝马的电动机磁铁短缺,沃尔夫斯堡的工厂不得不减少班次。欧盟也表示,30种关键原材料中,有19种依赖于中国,其中稀土的进口依赖度高达98%。
德国经济部长在10月10日公开表示,这些新措施令人担忧。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10月25日也表态,必须加快脱钩的进程,投资瑞典和挪威的矿产资源,但加工厂却建不起来,技术团队已经流失,试验线也停滞了。
欧洲议会出台法案,呼吁加快再工业化进程,但这显然需要至少五年时间。欧洲央行的报告说明,供应链中断导致欧元区制造业萎缩了0.5%。智库预测,成本将上涨30%以上。
这不仅仅是稀土的问题,整个供应链都暴露出了西方的教训。西方的反应性模式虽然在短期内有效,但面对长期的产业周期,他们却难以承受。中国则是规划型的国家,跨越周期来投资,哪怕前期不赚钱,也会通过拉齐整个产业链来获取长远的利益。
稀土分离并不是简单的脏活累活,而是一个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行业,涉及大量设备和复杂流程。西方国家曾把这些繁琐的工作外包出去,资产变得轻了,财务报表看起来更好看,但当地理政治学的风险爆发时,一切暴露无遗。现在指责中国垄断的声音响起,但当年西方个人选择了交出技术换市场,享受便宜后,现在却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。
这种情况就像是你家装修时,把所有泥水活都交给别人,省钱省力,结果房子漏水了,找不到负责的师傅。稀土就像是工业的“维生素”,电动车、风电、芯片、战斗机等不能离开它。
中国从上游矿产资源到下游的应用全程协同、稳定,科研和量产的路径可以互相复用,金融和环保也能够跨越周期进行支持。欧洲虽然在灵活性上有优势,但产业链存在断层,且缺乏足够的耐心。
如今,欧洲意识到了问题,开始喊出要向中国学习聪明的贸易策略,但依然带有一些酸溜溜的调子,认为中国的成功是依靠国家干预和低标准。而西方自己却因为制度和产业空心化问题,无法直面这些挑战。
德国的专家呼吁,要重建工业文化,扩展中试规模,并将金融资源引导到制造业上。然而,这并不是特别容易,因为社会的接受度低,谁愿意在自己家门口建设污染严重的工厂?
这件事的核心在于,谁能承担得起前期投入,谁就能在产业规则上定义话语权。中国没有捷径可走,只是愿意坚持到底,进行长期投资。西方在享受了红利后,却在现在的困境中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。除了稀土,镓、锗、石墨等资源也曾经历过限制。2023年就曾对这些资源进行过限产。欧洲的困境,不单单是外部压力,更是内部决策的长期积累。
欧洲的问题不是缺乏人才和资本,而是缺乏系统性的决心。一次次第一先考虑短期收益,最终造成产业断层。德国的报道呼吁要平衡天才与体制,但中国市场的竞争和国家的统筹,企业灵活性与国家的跨周期支持,也给欧洲提供了启示。
现实的答案已经显现,耐心和规模才能成为护城河。在地缘博弈的背景下,长期主义才能在细节上反映出来,谁能定义新的版图,谁就能在竞争中占得先机。欧洲处处受限,正是因为他们当初把关键技术转移到中国。现在的竞争不仅仅是拼劳力,还是拼谁能早早建立起系统性、稳定的供给能力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
管理员
该内容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