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爸妈结婚的那个年代,成家讲究一个三转一响,哪三转,自行车,缝纫机,手表,一响就是双卡四喇叭的收录两用机。
飞鸽和永久两个品牌,追根溯源的话,都来自于同一家民国时期的工厂,叫昌和制造所。
这个厂是1936年,在天津建立的自行车整装厂,这个昌和制造所在天津,沈阳,上海都开办了工厂。
因为这个昌和制造所,最早是日本人开的厂,所以抗战结束以后,被国民政府接收,改名叫昌和工厂。
据说早期的飞鸽自行车,生产的基本工艺不过关,当时有个外号,叫礼拜车,因为骑了一个礼拜就会坏,所以很多有飞鸽车的人平时都不骑,等到放假的时候,才骑出来显摆一下。
后来厂里的研制小组,找来进口的兰陵自行车拆开研究,改进工艺,生产出10辆样车。
然后厂里的检测工作员,就在自行车上装上200斤的沙袋,然后从天津市区,一路骑到塘沽,再骑回来,然后再检查零件的磨损情况,再修改,最终解决了飞鸽礼拜车的问题。
这是我国第一辆自行设计和制造的自行车,也是我国第一个,全部国产化品牌的自行车。
到1965年,天津飞鸽牌自行车年产量达40万辆,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自行车厂。
鼎盛时期,据说天津市轻工系统产值的1/2,工业系统产值的1/6,都来自于飞鸽自行车。
86年的时候还出了个事情,天津当地有一家叫红旗牌的自行车厂,自己贴了个飞鸽的标去售卖,结果很快被顾客发现,引起很坏的影响。
所以88年的时候,天津市干脆就把全市的自行车产业,都集中到“飞鸽”名下,成为3万多人的“飞鸽集团”,年产660万辆。
当时普通工人一个月工资最高也30几块,但是一辆飞鸽自行车要120块,而且还是凭票购买,限量供应,所以当时能给自己的对象买上一辆飞鸽自行车,是很多男青年要解决的头等大事。
到了90年代,市场发生了变化,90年天津市轻工业局,向非公有制企业大量发放自行车临时生产许可证,郑重进入了市场经济。
各家非公有制企业开始生产更多款式的自行车,而当时的“飞鸽”基本上只会制造26、28两种车型,连中国女性的普遍选择,24型号的自行车都极少。
所以仅仅2年后,飞鸽自行车就出现了,建厂以来的第一次亏损,到了98年,飞鸽集团亏损严重,内部矛盾也达到顶峰,从此,飞鸽走向了下坡路。
坦率的来说,飞鸽当时面临的问题,是所有大型国企都面临的问题,就是企业办社会的职能,国营单位非生产部门人员比例严重超标。
当时市面上的其他自行车,平均售价为200元左右,而一辆“飞鸽”的成本是600元,因为除去生产所带来的成本,大多数的成本,都来自于企业福利成本。
说到永久牌自行车,他和飞鸽一样,都来自于1936年,在天津建立的昌和制造所。
1940年这家工厂南下到上海,在上海的东北角唐山路,开了一家上海昌和制作所,成为上海第一家生产自行车整车的工厂。
因为这是一家日本人的工厂,所以1945年抗战胜利后,国民政府接收了这家厂,改为上海机器厂。
和天津的飞鸽一样,上海永久牌没有诞生前,也叫“铁锚”牌,后来还改过两次名字,叫“扳手”牌,还有“熊球”牌。
51年的时候,因为种种原因,就得改名,想来想去,最后就采用“熊球”的上海方言谐音“永久”,作为产品的名字,永久牌就是这么诞生的。
在当时,全国自行车的图纸来自国外各个国家,一辆自行车有200多个零件,不同国家图纸生产的自行车,零件不能互换,这在轻工业生产上就会造成非常大的浪费。
所以1955年,第一机械工业部,就要求上海、天津、沈阳三家自行车厂,开发一款全国通用的自行车标定车。
1956年12月,上海自行车厂的,28英寸永久牌标定车最早研发成功,并且通过了国家质量检测。
这种新型号自行车,根据当时国内实际的需求,改进车架结构,加宽了车把尺寸,使得自行车坚固程度加强了,然后这种车型就开始大批量生产。
1957年,上海自行车厂又研发出31型轻便自行车,这不仅是我国第一辆26吋的轻便自行车,还是全国第一次,分男女有独立型号的自行车。
那个年代的居民,几乎都是把自行车当小货车用的,一辆车上要坐满全家人,还要放行李,载重量特别大。
所以到了64年,为满足国内居民对自行车载重量的需求,上海自行车厂研发成功了,永久51型自行车。
这种型号的载重已经做到极致,据说当时样车实验的时候,厂里的技术人员,在自行车前框里装了30公斤的黄沙,后座再装了120公斤的沙袋,再加上骑行人的体重,车的实际载重已超越210公斤。
然后技术人员骑着这辆车,从上海的曹安路,一路骑行90公里,一直骑到苏州地界,然后再把车拉回厂里拆开,检测每一个零部件的磨损,反复的调整,最终才研发成功。
1993年,上海自行车厂,正式改名为永久自行车公司,并且永久品牌上市成功,那时候永久自行车最高年产量达到近 340万。
据厂方领导回忆,尽管当时上海用电很紧张,但是永久牌不能停产,“永久停产一天,都要市政府批准。
从1949年到1990年,上海的永久累计生产自行车5000万辆,占全国自行车社会拥有量的六分之一。
解放后,1958年,同昌车行制造厂、亚美钢圈厂等单位,合并组成了上海自行车三厂。
最早的时候,这个上海自行车三厂,生产的是一个叫“生产”牌的自行车,但是销量很差,当时厂里决定,要改名字,要有广告语。
然后这单位干了一件当时很轰动的事情,就是分别在《解放日报》、《文汇报》上,连续两次刊登《征求牌名商标广告》。
向社会征求新品牌名称,品牌标志,还有广告语,并且承诺评选后第一名奖励200元,第二名奖励100元。
不到十天,就收到了一千多张应征稿件,最后选中了凤凰这个方案,并提交轻工业局审核,最后经过批准。
当时上海自行车三厂的厂长,是及富现代商业思维的人,在计划经济的年代,居然想到了要给凤凰自行车做广告。
而且不是去贴海报这种,他从自己厂里,选了二三十位长相好的年轻男女职工,放下手里的工作,然后全部穿上当时最漂亮的衣服,骑着厂里最新研发的凤凰牌自行车,沿着上海的南京路,淮海路一路呼啸而过,穿街走巷。
这种在当时独一份的宣传方式,很快在上海引起了轰动,凤凰牌自行车在上海一战成名,成为和永久齐名的自行车品牌。
90年的时候,凤凰牌还在上海当时最繁华人民广场,租赁了一块巨幅广告,风光一时。
1992年,上海自行车三厂为了扩大生产规模,兼并了上海自行车二厂,并联合上海自行车四厂,成立了上海凤凰自行车公司。
这些自行车是我们整个童年时代,和父母在一起度过的,最美好的回忆,它作为一个符号,是我们童年时代少年时代生活的,一个重要的标记,很难忘记。
管理员
该内容暂无评论